安源,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绕不开的城市,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在这里,不仅为中国革命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而且也铸造和孕育了一种中国革命精神,即安源精神。安源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江西安源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最初雏形,它和后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的、我们党在湘赣等地的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安源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安源精神的内涵阐释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节点时发生的,是顺应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和缩影。安源工人在革命斗争中逐步积累、总结、孕育形成了“坚定信念、义无反顾,依靠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为内涵的安源精神。安源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追求。
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是安源精神的内在灵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安源工人斗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自发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工人的奋斗就有目标,主义就是一种奋斗目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是安源工人运动的领导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工人周刊》、《劳动周刊》等劳动组合书记部革命刊物寄送给安源工人,新思想在安源工人中广泛宣传。在安源工人夜校,李立三曾教育工人:“社会主义就是工人的主义” “社会的民主主义,人类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贫也好,富也好,都应给他们平等的机会,使他们一样的生存,一样的发展,这种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一种” 刘少奇经常对安源工人说:“我们抱定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既为改造社会而尽力,我们只知道牺牲,不知道权利,把自己心理洗刷得清清洁洁,然后不致做出违背主义的事情。” 1924年12月创办的安源地委党校,通过授课、演讲、撰书等多种方式向工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当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纪念安源大罢工一周年时,告诉安源工人“社会主义者是为工人利益而奋斗的先锋” ,号召安源工人替社会主义牺牲、努力、奋斗。“报效革命 义无反顾”是当年卢德铭烈士的革命初心,当年为安源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杨士杰、黄静源、朱少连等革命同志,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无惧牺牲。在经历了1923年“二七惨案”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和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两次全国性的革命低潮中,安源工人运动仍然奇迹般地“巍然独存”并且持续高涨。1925年9月安源工运经历了“九月惨案”和1928年8月失败以后,无产阶级革命经受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安源工人响应号召,不仅保存了大批革命力量,而且迅速恢复发展起来。数千名安源工农群众参加秋收起义,首次扛起了“工农革命军”旗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它似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安源工人们紧紧连接起来,成为坚固的团体,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勇于牺牲、奋勇直前!
依靠群众、团结奋斗是安源精神的力量源泉
依靠群众、团结奋斗是安源工运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共湖南支部在安源十分注重工人的团结教育,体现了安源革命中正确的方针策略。1921年秋,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工运时向工人群众打了一个著名的“小石子”比喻;“一个小石子,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用石灰凝结在一起,结成一块大盘石,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到。”来说明团结的重要性。在工人夜校的教科书中也用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教育工人群众:“独木不能防屋倒,片瓦不能把屋造,个人才力很有限,团结起来力量好,有事大家帮忙做,有害大家相劝告,万人一条心,仇人都打倒。”工人在大罢工胜利后的上工宣言中就公开表明了他们要团结的决心与信心:“我们这次罢工的‘秩序,齐心,勇敢’,要算是我们神圣精神的表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罢工胜利后总结说:“我们的力量绝不是个‘人’的力量;乃是‘团体’的力量;也绝不是各个团体‘单独’的力量,乃是‘联合’的力量。所以我们除了加倍努力外,同时又无量地希望全中国——全世界底无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表现我们的力量,完成我们的责任!” 1925年“二七”失败后,各地工会都遭封闭,只有安源工运仍然发展很好,刘少奇总结道:“安源工友其所以在‘二七’失败后能做到这样好的原因,就是工友能够齐心,能够奋斗,又能够看清环境。”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深深地根植进了工人群众的心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坚持而不懈,才能推翻头上的大山,才能取得革命运动的胜利。
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安源精神的外在表现
在取得了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全国绝无而仅有”的胜利后,安源工人阶级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工人运动的新局面。特别是在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运处于暂时低潮的时候,中共安源地委遵照毛泽东制定的“弯弓待发”的斗争策略,使工人俱乐部一直“巍然独存”,并取得了新的胜利,在发展工人的教育文化事业、经济事业和巩固、壮大自身党、团、俱乐部事业的同时,还支援别地工人的组织和斗争,促进工农阶级的全国联合。1925 年九月惨案后,安源工运虽暂时受挫,但在中共湘区委和安源地委的领导下,安源工人勇敢地走上了与两湖农运相结合的道路,积极配合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安源工人又积极追随毛泽东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成为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力量。在这个革命进程中,无不闪耀着安源工人阶级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安源精神的重要核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安源工人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工人革命运动的道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第一所消费合作社、第一座工会大厦、第一支红色股票、第一支工人纠察队、第一支少先队、第一次反腐败斗争、第一个裁判委员机构等。安源还是全国工、青、妇、少等群团工作的重镇,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前,安源党组织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成份最多的党组织。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对工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文化常识及理想信念等教育,既提高了工人综合素质,也形成了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政权建设的最早探索,具有了苏维埃政权的雏形,为后来全面执政提供了宝贵经验。1927年9月5日,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在秋收起义中最早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系列首创成就,也是安源工运史上最辉煌、最亮丽的部分,体现了革命前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革命精神。